心理学 二维码
22
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德国心理学家 冯特 建立了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 A.铁钦纳 B.冯特 C.艾宾浩斯 D.杜威 2、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____华生与斯金纳。 A.冯特与铁钦纳 B.华生与斯金纳 C.詹姆斯与杜威 D.魏特曼与苛勒 3、我们看到“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种注意属于 __不随意注意__ 。 A.不随意注意 B. 随意注意 C. 随意前注意 D. 随意后注意 4、 学生只根据教师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的描述,在头脑中也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图景,这种心理现象是 ____想象___________ 。 A.知觉 B.感觉 C. 注意 D. 想象 5、我们感觉到月亮在动而浮云是静止的,是因为___诱发运动___。 A.动景运动 B.诱发运动 C.自主运动 D.真实运动 6、儿童获得语言的关键期是______1.5-5 岁___。 A.0-1.5 岁 B.1-3 岁 C.1.5-5 岁 D.3-5 岁 7、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___倒U型曲线__关系。 A.U型曲线 B.倒U型曲线 C.线性关系 D.指数曲线 8、_____错觉_____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带有固定倾向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A.错觉 B.梦 C.无意识 D.幻觉 9、正直、诚恳、认真、乐于助人等属于性格的_______态度___特征。 A.态度 B.意志 C.情绪 D.理智 10、有些原本学习很好的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心情烦躁、 甚至出现想退学的想法,这种现象通常属于_____适应性障碍___。 A.适应性障碍 B.急性应激障碍 C.心境障碍 D.情绪障碍
21、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根本区别是,观察法 不进行条件控制 。 A.不使用仪器 B.效果不好 C.不用分组 D.不进行条件控制 22、“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___格式塔 __心理学派的代表性观点。 A.格式塔 B.构造主义 C.精神分析 D.行为主义 23、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____知觉______。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24、“万绿丛中一点红”,是指知觉的 ____知觉的选择性___。 A.知觉的理解性 B. 知觉的整体性 C. 知觉的选择性 D. 知觉的恒常性 25、感觉记忆保存的时间一般在___2___秒钟以内。 A.2 B.4 C.10 D.15 26、语言的基本语音单元是____音位____。 A.短语 B.音位 C.语素 D.单词 27、德国心理学家杜克设计的墙壁蜡烛实验表明了 功能固着 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A. 问题的表征 B.功能固着 C. 定势 D. 刻板印象 28、个体智力呈直线式发展的年龄阶段是___12岁之前 __。 A.12岁之前 B.12-18岁 C.24岁以后 D.36岁以后 29、“人云亦云”,是 ____从众___的表现。 A.从众 B.依从 C.服从 D.依恋 30、 心理异常又称____心理障碍___。 A.变态心理 B.心理障碍 C.精神病 D.精神分裂症
31、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称之为__心理测量法。 A.调查法 B.个案法 C.观察法 D.心理测量法 32、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称为_注意的转移_。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分心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33、学生只根据教师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的描述,在头脑中也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图景,这种心理现象是 ____想象__ 。 A.知觉 B.感觉 C. 注意 D. 想象 34、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感觉的____绝对感受性_。 A.绝对阈限 B.差别阈限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受性 35、我们回想儿时经历过的事情属于______情景记忆__。 A.语义记忆 B.外显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情景记忆 36、语言的基本语音单元是___音位_。 A.短语 B.音位 C.语素 D.单词 37、“两足而羽为禽,四足而毛为兽”,体现的是思维的 ____概况性__。 A.间接性 B.概况性 C.选择性 D.具体化 38、大器晚成属于____能力表现早晚__的差异。 A.能力类型 B.能力结构 C.能力表现早晚 D.智力水平 39、下面有几个个性特征:稳健、轻浮、直爽、礼貌、敏感、谦虚、朴实、诚恳、开朗、多疑、傲慢、持重,其中 礼貌 不属于气质特征。 A.礼貌 B.多疑 C.开朗 D.直爽 40、“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从理论上体现了影响人际吸引的____熟悉与邻近___ 因素。 A.外貌 B.熟悉与邻近 C.相似性 D.互补性 51、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____冯特_____。 A.冯特 B.布鲁纳 C. 华生 D.苛勒 52、我们看到“鹤立鸡群”,这种注意属于 _______不随意注意__ 。 A.不随意注意 B. 随意注意 C. 随意前注意 D. 随意后注意 53、“万绿丛中一点红”,是指知觉的 _____知觉的选择性 。 A.知觉的理解性 B. 知觉的整体性 C. 知觉的选择性 D. 知觉的恒常性 54、“美人鱼”的形象是___创造想象 __的产物。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55、电影是___动景运动__的最佳实例。 A.动景运动 B.诱发运动 C.自主运动 D.真实运动 56、__乔姆斯基 认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 A.巴甫洛夫 B.乔姆斯基 C.班杜拉 D.斯金纳 57、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是___倒U形曲线关系 。 A.一种交叉关系 B.一种线性关系 C.倒U形曲线关系 D.一种直线关系 58、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 兴趣 。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59、下面有几个个性特征:稳健、轻浮、直爽、礼貌、敏感、谦虚、贪婪、开朗、多疑、傲慢、持重,其中___贪婪__不属于气质特征。 A.贪婪 B.多疑 C.开朗 D.直爽 60、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属于____心境障碍____。 A.急性应激障碍 B.应激后障碍 C.心境障碍 D.人格障碍 二、判断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否 ) 3、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否) 4、无论在白天还是夜间,我们总会将煤看成是黑色,这是指知觉的恒常性。(是) 5、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是 ) 6、如果说粗心大意是稳定的个性特征,漫不经心则是暂时的心理状态。(是) 7、中等程度的紧张是考试的最佳情绪状态。(是) 8、动机强度与期待的高低成反比。(是) 9、多血质的人,坦白,直率,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依怒和暴躁,具有外倾性。(是) 10、“人云亦云”是从众的一种表现形式。(是) 11、个性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和能力与人格三个部分。(是 ) 13、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否 ) 14、心理学中通过感觉阈限来度量感受性的大小。(是 ) 15、人们关于家庭住址的记忆属于程序性记忆。(否 ) 16、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取出各种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过程。(是 ) 17、低程度的紧张是考试的最佳情绪状态。(否 ) 18、“久闻其香,不知其香也”是学习的结果。(否 ) 19、动机强度与期待的高低成正比。(是 ) 20、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为天赋的,是先天神经系统决定的。(是 ) 21、主观世界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否) 23、感觉阈限高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低。(否 ) 24、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是 ) 25、概括是对抽象出的共同和本质特征加以整合和推广的思维过程。(是) 26、高程度的紧张是考试的最佳情绪状态。(否) 27、定势对问题解决总体上来说是起积极影响的。(否) 28、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是) 29、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为天赋的,是先天神经系统决定的。(否) 30、从心理状态来理解,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认知和情绪的良好状态。(是) 31、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否 ) 32、梦是压抑的无意识的表现形式,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否 ) 33、感觉阈限低表明感受性低、感觉不敏锐,反之阈限越高,表明感受性越高。( 否 ) 34、对如何系鞋带和骑自行车的记忆属于程序性记忆。(是 ) 35、直观动作思维是儿童的思维特点。(是) 36、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是 ) 37、定势对问题解决总体上来说是起消极影响的。(是 ) 38、动机强度与期待的高低成正比。(是 ) 39、性格是稳定而独特的,一但形成则终身不变。(否) 40、从心理状态来理解,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认知和情绪的良好状态。(是 ) 41、客观世界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是 ) 43、我们知觉到月亮在动而浮云是静止的,这是因为自主运动。(否 ) 44、根据记忆的形式,可以把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否 ) 45、思维定势的强弱与问题解决呈反比。(是) 46、高唤醒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否) 47、语言是人们获得知识、认识事物、进行思维的最基本的工具。(是) 48、“久闻其香,不知其香也”是学习的结果。(否 ) 49、独立、果断、勇敢、坚韧等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是 ) 50、研究表明,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的免疫力降低,产生疾病。(是 ) 三、简答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心理学对象的具体内容是: (一)个体心理 人是以个体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等三部分。 (二)社会心理 人是社会的实体,人是一个社会的成员,他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与其他的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这样就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2、思维活动有哪些过程? (1)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部分,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大脑的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共同点、不同点及关系。 (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3、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为: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4)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去适应和改造现实;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和谐完整;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4、简述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根据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一般认为属于中间科学。 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它是脑的机能,因此心理学要研究脑的机制、脑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脑伤害与心理疾病的关系等,这些研究的目标和手段等都与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人又是社会的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语言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能力也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这样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5、简述记忆的三个系统。 一、感觉登记系统 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感觉记忆是指在物理刺激不再呈现时,信息以一种相对原始的、未被加工的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保持的过程。 二、短时记忆系统 外部刺激进入感觉记忆后,信息很快就会消退,没有消退的信息会进一步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系统被看作是记忆系统中的一个工作系统(因此短时记忆也被称作是工作记忆)。 三、长时记忆系统 长时记忆是指学习材料经多次复习后长久保持在头脑中的记忆。容量大和保存时间长是长时记忆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6、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生物遗传因素 (2)家庭环境因素 (3)早期童年经验 (4)学校教育经验 (5)社会文化因素 7、简述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锁保持时间的长短。 (2)注意的广度,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和活动。 (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问题的表征。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起始阶段,在该阶段,问题解决者会将任务转化为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对问题做什么样的表征,这种表征是否适宜,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影响。 (2)定势。思维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3)功能固着。所谓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9、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有哪些? (1)宣传说服者特征:宣传说服者的可信度和吸引力等是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主要变量。 (2)信息特征:信息本身的内容和组织对于态度的转变也有重要影响。 (3)渠道特征:宣传说服有许多渠道,其中包括个体间说服和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说服。 (4)信息接收者特征: 信息接收者特征包括信息接收者的智力水平、原有态度和认知需要等。 10、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对于催眠现象,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催眠只是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特殊的关系,被催眠者在催眠中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这个角色意味着他(她)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者的指挥,顺从催眠师的指示,作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执行功能可以使我们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监督功能可以使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使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或被弱化。 11、思维活动有哪些特点? (1) 间接性。思维是建立在过去经验基础的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 概括性。指思维可以把各种事物共同特征和规律性联系抽取出来,并加以推广。 (3)思维的目的性和问题性。思维往往是有目的的,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此外,思维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思维的任务就是解决问题,这也是思维目的性的体现。
12、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指不同人的同种能力在量的方面存在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发展早晚也有差异。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在某些方面显现出非凡的能力 13、简述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都是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的。有的是对象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如垂直水平错觉,有的是对象所处背景发生了变化,如月亮错觉。知觉对象发生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就是导致错觉产生的客观原因。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人们对当前事物的感知总是要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错觉产生也有一部分来自这种影响。 1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需要的五种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15、简述人际吸引的要素有哪些? (1)相似性与互补性 (2)熟悉与邻近 (3)外貌 (4)人格品质 四、分析题 1、什么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根据记忆规律,应采取哪些记忆策略进行学习?
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并描绘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他以自己为被试,独立完成了一系列记忆研究。艾宾浩斯根据实验结果绘成了遗忘曲线。从曲线可以看出,遗忘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速度最快,以后逐步变慢。它说明,如果我们能够在记忆的最初阶段及时强化,避免快速遗忘,就能够保持更多的信息。(5分) 2、记忆的策略 (1)复习策略 复习是记忆的关键。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以下几种复习策略可供遵循。 A、及时复习 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告诉我们,遗忘最严重的时刻是在记忆完成后的最初时刻,这说明及时复习对巩固记忆是非常必要的。及时复习就是要在新学过的内容尚未遗忘之前,趁热打铁,使之巩固,然后纳入个人的认知结构中去长久保存。(3分) B、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复习并不只是单纯的、机械的重复所学的材料,复习方法的单调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倦疲劳情绪,从而影响记忆效果。采用多样化的复习,可以使人感到新颖,能够激发智力活动,使所要复习的材料与有关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就能更牢固、更灵活的掌握。(3分) C、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的效果并不单纯的取决于复习的次数,还与复习的时间安排有密切联系。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在平时更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对刚学过的内容进行分散性复习。(3分) (2)精加工策略 加工水平理论认为,机械的保持性复述并不能保证较好的记忆效果或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只有精细加工才能改善长时记忆。所谓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己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3分) (3)记忆术 一些人有着超强的记忆力,但是这些人并非生来就拥有这样的能力,他们只不过是掌握了一些记忆的技巧,这些专门的记忆方法或技术被称为记忆术。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我们也可以掌握这种技巧。(3分) 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试分析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
(1)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创建新理论等。 (2创造性思维包含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验证阶段: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阶段,主要是对问题进行定义和确定问题的重要维度,并尽可能多的搜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问题解决者在这一阶段还会尝试解决问题,虽然往往都以失败告终,但这种尝试的过程为灵感的出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酝酿阶段 酝酿阶段是指在大多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段无奈的时期,即所有能想到的方案都无法解决问题。处于酝酿阶段的问题解决者看似离问题解决的目标更远了,但实际上创造性的突破经常发生在问题被搁置不理的情况下。 (三)顿悟阶段 顿悟阶段是思想火花的闪现阶段,顿悟的产生标志着酝酿阶段的结束。所谓顿悟,是指问题解决者似乎一下子找到了问题解决的灵感,就像在头脑中有个灯泡突然亮起来一样。 (四)验证阶段 验证阶段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问题解决者就要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并评价顿悟阶段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案的正确性了。如果检验结果证明方案不正确,就得推翻这个方案,重新提出另一个方案。
3、说明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概括,每个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都不断地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如接人待物的知识、文学写作的知识、数学四则运算的知识、英语语法知识等。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如游泳、开车、跳舞、口算等。 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如上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含义不同,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范畴。 第二,能力与知识、技能在来源上有区别,个体的知识、技能完全是后天的,能力则除了要受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个体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第三,知识和技能是随着一个人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而日益增长和积累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则是逐渐形成、发展和相对衰退或者停滞的过程。 第四,从迁移的特点来看,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范围相对较窄,它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而能力则有广泛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即使它们并不很相似)发生作用。 第五,与能力的发展相比,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能力会影响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
4、情绪和情感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何影响?
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情绪具有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 良好的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而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例如,长期压抑悲伤和哭泣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抑制会引起支气管疾病或癌症,不表达情绪会加速癌症的恶化,对愤怒的压抑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的发病率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探讨情绪调节过程与健康的关系应该是研究情绪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绪调节对于维持稳定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没有外界任务和社会紧迫压力的时候,个人有充实和丰富的自我,对自己满意,感觉充实、安宁和完整,是健康的重要标准。假如没有良好的情绪调节,个体处于情绪失调状态,就容易沉浸于过分痛苦、忧虑、空虚、无聊的情绪状态之中,也可能沉迷于一些不良的行为,如酗酒、吸毒、聚众赌博,各种各样的过失行为,甚至犯罪。所以情绪调节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5、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一种认知和情绪的良好状态,是没有心理障碍或人格障碍,是一种享受生活和承受生活压力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为: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4)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去适应和改造现实;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和谐完整;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意义: (1)心理健康是人类整体健康的一部分 (2)心理健康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3)心理健康是个体实现良好社会适应的前提和保障 (4)心理健康是保障社会和谐与安宁的重条件
|